蔡邕

  2019-01-27

蔡邕133—192),字伯喈,陳留圉(今河南省杞縣圉鎮)人。東(dong) 漢文學家、書(shu) 法家。少好學,初入嵩山學書(shu) 於(yu) 石室中,得素書(shu) 八角垂芒,讀誦三年,遂通其理。後又拜太傅胡廣為(wei) 師,喜愛辭章、數術、天文,妙操音律。漢桓帝時,中常侍徐璜、左悺等五侯專(zhuan) 權,聞蔡邕善於(yu) 鼓琴,於(yu) 是告訴天子,勅陳留太守督促安排他到宮中彈奏,不得已,他行到偃師稱病而歸。在家閑居玩賞古籍,不交當世,作《釋誨》以戒厲。漢靈帝建寧三年(170)被推舉(ju) 到司徒橋玄府任職。橋玄非常敬重他,出補河平長,召拜郎中,校書(shu) 東(dong) 觀,遷議郎。熹平四年(175),蔡邕以經籍文字多謬、俗儒穿鑿和疑誤後學為(wei) 由,與(yu) 五官中郎將堂谿典、光祿大夫楊賜等奏求正定“六經”(實為(wei) “七經”)文字,漢靈帝許之,他便書(shu) 丹於(yu) 碑,使工匠鐫刻,立於(yu) 太學門外,世稱“熹平石經”,一時學習(xi) 者頗眾(zhong) 。後因上書(shu) 論朝政闕失,忤逆中常侍曹節遭到誣陷,被流放朔方(今內(nei) 蒙古鄂托克旗西北)。遇赦後,畏宦官陷害,遠跡吳中十二年。董卓專(zhuan) 政,被迫為(wei) 侍禦史,又轉侍書(shu) 禦史,遷尚書(shu) ,三日之間周曆三台,遷巴郡太守,複留為(wei) 侍中。初平元年(190)拜左中郎將,人稱“蔡中郎”。繼而,封為(wei) 高陽鄉(xiang) 侯。董卓被誅後,他被司徒王允所捕,漢獻帝初平三年(192)死於(yu) 獄中。後王允後悔想要釋放他,為(wei) 時已晚。縉紳諸儒莫不流涕歎惜。

蔡邕博學好著述,能畫工書(shu) ,創造飛白,妙有絕倫(lun) 。尤得八分之精微,體(ti) 法百變,獨步古今。他的書(shu) 法理論著作《筆論》《九勢》對後代也有很大的影響。另外,他所著的詩、賦、碑、誄、銘、讚、連珠箴、吊、論議、《獨斷》《勸學》《敘樂(le) 》《篆勢》、祝文、章表、書(shu) 記等一百多篇。明張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輯有《漢蔡邕集》。也有《蔡中郎集》傳(chuan) 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