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鞅(約前390—前338),姓公孫氏,名鞅,衛國(今河南省內(nei) 黃縣)人。因稱衛鞅或公孫鞅。後因功封於(yu) (今河南省內(nei) 鄉(xiang) 縣東(dong) )、商(今陝西商縣東(dong) 南商洛鎮)十五邑,號商君,史又稱商鞅。戰國時的思想家、政治家,法家理論的奠基者。商鞅少好“刑名之學”,曾作過魏相公叔痤的家臣,故熟悉李悝、吳起在魏變法的理論和實踐。公元前361年,秦孝公即位,下求賢令。商鞅攜帶李悝的《法經》入秦,取得秦孝公的信任。秦孝公六年(前356)任左庶長,實行變法。不久升任大良造。孝公十二年進一步變法。他認為(wei) ,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,采取“利出於(yu) 地”、“名出於(yu) 戰”的“利出一空(途徑)”原則,推動人們(men) 積極投身於(yu) 農(nong) 戰。主張以農(nong) 為(wei) “本”,以奢侈品生產(chan) 為(wei) “末”,提倡“事本而禁末”。商鞅變法十年,秦國家給人足,民勇於(yu) 戰。因變法損及貴族既得利益,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,守舊貴族借機誣害他,車裂而死。《漢書(shu) •藝文誌》有《商君》二十九篇,現存二十四篇;又有《公孫鞅》二十七篇,今佚。
商鞅
中原文化經典匯要 2019-02-04